在香港,到處都嗅到競爭比試的「火藥味」。職場如戰場,相信大家都聽過;但今時今日,連學校也變成了磨拳擦掌的「比武場」。「贏在起跑線」是不少家長都會掛在口邊的一句,而為了讓子女突圍而出,打從幼稚園開始,學生便會被安排上各式各樣的課堂,當然,私補也不另外。

但我今天要分享的不是甚麼「怪獸家長」的故事,而是一個由學生主動要求上課學習的一個有趣私補故事。事源我替一名小二女生補習,主要是跟進家課進度和溫習默書測驗,而這位女生有一名K3的弟弟。基本上我們補習都是在女生的房間,關上門補習的,有一次,因為女傭正打掃女生的房間,所以我們便移師到客廳補習。本來在客廳看電視的弟弟並沒有怎麼理會我們,但由於女生正在學度量衡,我和女生便用手掌替家中各種傢俬量度長度,這時弟弟被我們的行為吸引了,竟自動請纓,加入我們的「度量衡小隊」。「五個手掌!」「兩個手掌!」「嘩⋯⋯十個手掌!」歡樂的報數聲此起彼落,於是我們仨便渡過了一個愉快的課堂。

下課後,家長Whatsapp問道:「今天課堂做了些甚麼?」正當我擔心家長要責怪我和他們四處量度傢俬長度,浪費課時之際,家長表示,K3的弟弟向他們要求也要和姐姐一樣上補習班!於是,除了替姐姐補習,我也開始替弟弟補習了。一小時的課時裡,我們時而做作業,時而唱英文歌,時而玩中文大電視,時間飛快地流逝,每次下課,弟弟都會覺得有些意猶未盡,想再上久一點才下課。雖然弟弟的學習能力很高,但他始終只是名K3學生,一些較抽象的概代未必這麼容易理解到,這個時候,我便會將抽象化為實在。例如當我向他解釋立體圖形時,我會從他家中尋找類似錐體、柱體和球體的東西,讓他可以實在地觀察這些立體圖形的特色;到他理解了不同立體圖形的分別和各自的特質後,我便跟他比賽,看看誰能更快找出家中的不同立體圖形。透過寓遊戲於學習的方式,可以令年紀較小的學生更投入課堂,也可以將抽象概念以更具體、生動的形式讓學生消化並吸收。

只要動動腦筋,為課堂多添一些趣味,其實年紀小的學生也可以很有自主學習的動機;他們腦裡面想着的,不是如何贏在起跑線,而是抱着對世界的好奇,懷着對未知事物的興奮。試試從小朋友的角度出發,按他們喜好選擇他們真正有興趣的課堂,或許比起安排一連串從成年人角度認為可以讓他們「贏在起跑線」的課堂,更有效使他們發揮所長,跑出屬於他們的軌道。